作為全球輪胎版圖中當之無愧的產能冠軍,長久以來,“made in China”的輪胎不僅能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更有相當數量的富裕。
從海關統計來看,過去的一年里,中國大陸地區每生產三條輪胎,就有差不多兩條輪胎需要輾轉出海,最終“落”到老外手里。
但另一方面,從2009輪胎特保案開始,中國輪胎的出海之路就再也沒有風平浪靜過。誠然“風浪越大魚越貴”,當從另一個角度,風浪越大,“落水”者也就越多。
再祭“雙反”大旗,中國TBR英國前景晦暗不定
近期,英國貿易救濟署(TRA)宣布啟動兩項過渡審查,將對從原產中國的卡客車輪胎(certain pneumatic tyres used for buses or lorries)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5月3日該機構還宣布,此次審查期間將調查“包含翻新和新生產充氣橡膠輪胎在內,承重指數超過121”的輪胎。
其實早在2018年,就曾針對原產中國的乘用車輪胎做出過類似行為,不過后來2022年5月,歐盟普通法院裁定廢除了這一舉措。
盡管如此,脫歐的英國依舊堅持立場,重申將繼續對中國輪胎征收關稅,畢竟英國已不再是歐盟國家,歐盟普通法院的裁定也就不再適用。
而根據報道,英國政府最近啟動的審查很快將確定,一旦不存在上述“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中國輪胎是否會繼續在英國“傾銷”以及進口“補貼”輪胎的情況是否還會重復。此外,英國政府同時還將調查一旦取消關稅,中國輪胎是否還會對英國工業“帶來損害”。
據悉,此次調查涉案產品的英國海關編碼為4011209000,4012120010。傾銷和補貼調查期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損害調查期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
全球圍堵,中國輪胎出門不易
近年來,以美國“301關稅”為代表,中國輪胎在全球多個主要地區和經濟體不斷被圍追堵截。
僅最近一段時間,就有巴西、美國等多個經濟體針對中國輪胎做出了不理智舉動。
今年2月17日,巴西經濟部外貿委員會管理執行委員會(GECEX)發布2023年第452號決議,作出第一次反傾銷日落復審終裁,決定繼續對原產于中國的農機輪胎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波及的14家企業稅額從0-3028.62美元/公噸不等。
去年8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因計算錯誤,針對中國卡客車輪胎,繼續提高九家中國企業的反補貼稅率。
此外,在海外市場,土耳其、南非、摩洛哥、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也將高額“雙反”作為制衡中國輪胎關鍵手段。
“雙反”?雙刃劍!
其實,針對中國輪胎的“雙反”對所在國也未不一定是利好消息。
以最臭名昭著的“雙反”標志性事件,美國“301調查”為例,盡管經此一役,中國輪胎在美國市場元氣大傷。但奧巴馬政府,甚至后來的特朗普、拜登政府所謂“復興制造業”的美夢也都宣告破滅,美國輪胎產業也沒能如期復蘇。
在近幾年經濟形勢疲軟的大背景中,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NRF)甚至呼吁拜登政府取消中國輪胎輸美關稅以應對壓力。
不過另一方面,對中國輪胎來說,再想要像過去那樣用價格打開外國市場,只怕難度會越來越高。眼下,提高品牌影響力,實現品牌上探或許是更好的出路。
(原創,責任編輯:Nev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