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對比一季度財報也可以輕易發現,國產輪胎的變化依舊在銷量,外資輪胎的變化依舊在價格。多數外資輪胎企業保價格提升利潤空間,即使這樣可能會傷害到銷量;而多數輪胎企業則仍采取著薄利多銷的手段來維持市場銷量——2023年第一季度,多數輪胎企業的產品單價都出現了環比下降。
即使在好不容易實現占有率攀升的乘用車輪胎市場,中國品牌輪胎的銷售優勢也仍集中在高性價比中。中國輪胎為啥老被定義為“便宜”?
品牌營銷差異
事實上,不只是海外市場,中國輪胎便宜,在國內市場上,提到中國輪胎,也會立刻被戴上有色眼鏡審視一番。
國產輪胎價格較低的原因之一與其品牌影響力有著一定關系。由于2013年之前,中國輪胎產業處于野蠻發展階段,不少中國品牌采取“低價競爭”的方式來擴張市場份額,因此逐漸讓消費者對國產輪胎產生了低價低質的印象。加之僅有少數國產輪胎品牌愿意在乘用車原配市場開展競爭,這就讓多數中國乘用車輪胎品牌在替換市場上少了價格談判的籌碼。
而外資輪胎企業憑借在全球多年的競爭經驗,對于品牌營銷對價格的影響作用了然于心,因此在進入國內市場后往往先講“品牌故事”,讓高價變得合理起來(例如百年老企,賽車贊助等)。加之外資輪胎企業很容易將品牌與超高性能掛鉤,因此也順其自然地將高價逐步合理化。因此,在品牌影響力方面,國內輪胎企業輸了一大截,也意味著在價格方面想要追上外資,非得在品牌影響力上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國內頭部輪胎企業已經開始加大廣告投放力度,并與頭部車企進行配套合作,力圖逐步提高品牌影響力。
高端市場占有率差
雖然國內頭部輪胎企業近年來也通過發力新能源汽車市場增加了自己乘用車輪胎產品露臉的機會,進而也增加了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但是從總體占有率來看,中國輪胎品牌占有率優勢明顯不足。
而占有率不足就意味著更少的在高端市場露臉的機會。在輪胎商業往期對市場的采訪中,就深刻體會到了車主對國產輪胎的偏見。在替換市場中,車主針對中國輪胎品牌問到的最多問題是“耐磨”,而非“操控”、“靜音”等其他性能。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高端、配套市場鮮少見到國產輪胎,確實很難聯想到其除了“皮實”外的其他優勢。即使在專業測評中,國產輪胎的表現與國際品牌一樣出色,但是在配套市場出現的機會較低,用戶體驗機會較少都掣肘了消費者對國產輪胎品牌的認知提升。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不斷實施配方升級、花紋升級的仍是國內頭部輪胎企業,而不少中小型輪胎企業對于花紋和配方的打磨仍舊欠缺,因此,即使國內頭部輪胎企業在不斷為產品升級,但是鑒于“墨守成規”的輪胎企業的數量,中國輪胎的價格很難實現整體提升。因此,目前想要輪胎價格賣得更貴,就需要國內所有輪胎企業齊頭并進,在配方和研發技術上下功夫才能扭轉國產輪胎價格低的刻板印象。
價格,利潤的關鍵
不過隨著2022年底,國內落后產能的逐步淘汰進入尾聲。國內輪胎行業“雁陣型”的發展模式已經成型。這也意味著國內頭部輪胎企業有機會發揮出更多的行業帶動力量,帶領中國輪胎產業向著更高的市場騰飛。
尤其是,目前17寸、18寸和新能源乘用車輪胎風口大開之際,國內輪胎企業應當共同抓住難得的彎道超車的機遇,共同提升品牌影響力,抓住擴大品牌市占率的機會——瞄準市場需求,主動創新,用更高的標準、更嚴的制造要求自己,實現從產品、服務到品牌全面升級;廝殺搶奪高性能輪胎市場份額,扭轉低價形象。當然,中國輪胎也必然會在這一路荊棘中,通過價格的提升來實現利潤上的擴張。
(責任編輯:晨晨)